群学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群学网 >发言稿 >导航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4-04-28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8篇。

群学网小编在众多资料中精选了最好的为大家推出了这篇“亲爱安德烈的感悟”,当我们在某些比较重要的时刻的时候。会上台发表一下对于某些事的感言,感言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能忽视的存在,一篇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呢?请您好好看看本文。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1)

黄泽弘在大人与孩子之间,仿佛有一层无形的薄膜。大人们因为有他们的经验,总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让孩子少走弯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个不停;而孩子仿佛都是不太领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将来的思考,有着一股对新事物的追求,哪听得父母那老旧的“经验”之谈。于是,两代人就被这道膜越隔越远,人们就管它叫“代沟”……

当我在读过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共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后,才发现,所谓的“代沟”只是人们不知道怎样沟通而已。

书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国,母亲住在香港。两地文化差异很大。他们还坚持通信。在他们写的36封家信中,母亲毫不掩饰地给孩子谈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学,自己曾有过的困惑……而儿子也以极大的热情回应了对长辈的质疑,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这36封信,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了解了两代人。最后,结果是显著的。54岁的母亲和21岁的儿子可以说同样的话。

龙应台曾写道,过去与儿子交流时,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学校如何?

没问题。

……仿佛与现在有些家庭的情况差不多,两代人之间也没声么话语,问问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这样下去怎样沟通?有沟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要是真正沟通起来,当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后,或许会发现,对方可能与自己的印象判若两人。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了解自己的父母,所以不会有代沟!

龙应台在书后写到:

我努力工作,他也付出了同样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那我们呢?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2)

从初中一开始就跟着老爸看有关中国台湾政治的节目,说起来还是--提起我这种爱好,因为关注着-的同时,我也开始关注起政治。老爸说女孩子别参与政治,但我可以关注吧,我越关注我就越感慨,还找不到地方发泄。所以看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内容,我满心欢喜。

先说龙应台的第二封信——“为谁加油”。龙应台说“我们,被教导以中国人为荣,‘为荣’和‘为耻’是连在一起的。”文中有说到一个书名,对于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丑陋的中国人》。我因为民族主义很爱中国,但是我也有世界主义,我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视我幼稚。可是中国有很多令我和更多人愤怒的事情,每天看着新闻最经常让我愤怒最让我愤怒的就是贪官。我们的政府官员就是代表着我们在管理这个国家,是应该让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们是这样来伤我们的心。我很气,看见杂志上说,有一位美国官员贪污了五万美元,举国震惊。可是我们的国家呢?这些事让我尴尬,我甚至害怕外国人会因为这些丑陋来嘲笑我们。我常常抱怨中国这个不好那个很差,我跟父母说我一定要出国,父母也同意,但同时跟我说:可能你到了美国之后就会想着回中国了。不可否认的,中国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毕竟,那是政府的事情,作为普通高中生的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

当听到别国人说中国不好的时候,还是会鼓起勇气跟他们说,我的国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怀。套用文中的话,他们给了我“膨胀的”不安和尴尬,但不会押着我远离“中国”这个概念。我想这是龙应台要告诉安德烈的吧。

但听到龙应台的世界公民主义,我又产生共鸣了。看到新闻上说到很多弱势国家,听到牙买加的选手说他连一双鞋都没有所以只能赤脚在炙烫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种道不明的伤感。在读到第9封信两种道德中,龙应台说“海啸的悲惨震动了世界,国家在比赛谁的捐款多,背后还藏着不同的政治目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准许,或者说要求,他们的政府把大量的钱,花在离他们很遥远但贫病交迫的人们身上”,我也开始思考或许世界公民这个名词离我真的很远很远。

龙应台告诉安德烈,“我相信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你才十九岁,那个时间会来到,当你必须自己决定行不行动,如何行动,那个时刻会来到”。龙应台所在的中国台湾的贫富差距像一根刺,扎着她的心,令她难受,但她做不了什么,所以她写文章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待改善和优化升级的社会结构,她鼓励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去改造社会,她拒绝奢华,在离开厨房时把灯关掉,这是她所能做的,也是我能做的,这样一个微妙的小动作,所有人都做得到。

我跟我爸开玩笑的说,我要拯救世界!老爸却很一本正经的说那你就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梦想是建立在一张好文凭身上的,至少现在,我的价值体现在文凭上。文凭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总是很痛恨我爸的这句话,可是,我爸问我,在现在这个社会你想得出别的公平的出路吗。我想了很久,没有。我即使痛恨应试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贪官并在一起骂三遍,可我还是要肯定它的位置。我现在所能做的,还是好好读书,这样今后我才能有比较强的能力做世界公民,拯救道德,改变世界。

——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3)

一次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作者的名字吸引了我龙应台,那是我们期末考试时课外阅读的作者啊,我对她的了解不过在于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安德烈,一个叫菲利普,而这两个儿子都十分会做菜。带着对她的兴趣,我把书下架了。

刚回到家,耐不住的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页。封面上共有36封两代人一行读的家书。原来是家书。我暗自想到。

一本好书就像一种香水。 它吸引了您,并不断阅读。我刚拿着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很长一段时间。

通常的阅读习惯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几百页。读完了书,似乎还意犹未尽。18岁的安德烈(andre)与母亲一起在报纸专栏工作了三年。

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小心翼翼地从书信中那些只言片语内和孩子交流,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安德烈,与母亲讨论天南地北的事,在有不同见解时与母亲有理有据地争执。看到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我也好奇地问我父亲是怎么回事,好像我能读到更多关于他们正在讨论的事情。

他们谈论是事情在我眼中都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我看到了一个好笑的场面。一位母亲询问自己二十几岁的女儿上不上厕所,龙应台正好也要去上厕所,也顺便问了一句菲利普,没想到菲利普非常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母亲要问他这个问题。这在我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例如,当我想上厕所时,如果我妈妈在我身边,我会问:“你能上厕所吗?”?

但在菲利普眼里,他无法理解。他认为这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个问题,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也许我还年轻。我不明白。如果我的同学在我旁边,我还是会问。

当然,这同学一定要是女同学。也许是因为东西方的差距。西方的孩子更独立。在他们那里,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称呼自己的学生。

而我如今也满14了,想想我的老师要是称呼我为您,不禁打了个冷战,真是想都不敢想。也许在中国父母眼里,他们的孩子永远是独生子女,不管他们的年龄是否可以算作孩子。那么我想西方国家的孩子等成年之后,父母对待他们,应该就像对待一个与自己同辈的大人一样了吧。

这就是他们的独立宣言。

看完书后,我觉得自己像洗个热水澡一样舒服。36封家书,里面无不透露着孩子的自主以及母亲的尊重。也许我还没真正读过这本书。毕竟,有些事情我还是不太明白。然而,一本好书是可以不断阅读和品尝的。

爱就像流水一样柔柔地流进你的心房,即使书中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流露,我但仍是能品味出那份亲人间的爱。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4)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以写信的形式写出了母亲(龙应台)与他的儿子安德烈的故事。

这本书使我非常震惊。龙应台生下儿子安德烈后,就把他送到德国接受德国教育。他妈妈因为很多事情回家了。不久,龙应台开始给安德烈写信,并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讲述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与感想,没想到安德烈竟然坚持了下来,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龙应台的信共70封著成此书。

母亲总是母亲。不管她的孩子多大,她只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母亲和孩子通常应该多交流,这样母亲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避免代沟。

母亲是伟大的,当你要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包薯片或路边小贩卖的食品时,母亲也很想给你买,让你尝尝这些美味,但这些食品都对身体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有添加剂,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你一定要体谅自己的母亲。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读我亲爱的安德烈的暑期阅读经历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36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仔细地读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情,让对方更多地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

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作文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龙应台是一个很热门的名字。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接触到龙应台的杂文集,即被“龙旋风”犀利深刻、颇具独立性、充满民主权利意识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认同她被誉为思想界不让须眉的铁骨金刚、女斗士。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她与长子安德烈的36封往来书信。母子俩以通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相信更多的读者被龙应台的话所感动。她是一个温情的母亲,用所有母亲都具备的关爱来关心儿子的饮食起居,譬如叮嘱儿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风、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不仅是一位热情的母亲,她在信中谈到了更深入、更理智的问题。

她谈到了自己的年轻、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对国家、国家、文化和道德的看法。这些从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独到、优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许,是儿子作为朋友理性地交流;也许,岁月的沧桑和丰富的阅历让她的棱角稍显光滑。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龙应台的“粉丝”那样,把自己写过的关于我女儿刘源源的几十篇文章,放进了电脑里的一个新文件夹,起名《亲爱的源源》。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这些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进入18岁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自己和儿子几乎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不能忍受与儿子这么有爱心的人,但他们彼此不认识,彼此不喜欢。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走了?我可爱的安走了?鸟儿长大了,就会独自飞翔;翅膀硬了,就不会那么温顺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青春容颜**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正的愿望是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快乐。

但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的关系,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验,你还没有开始走这条路。

因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是鸟巢,而不是它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清晰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追问他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爱得深太想问,但知道问了会换来抗拒和逃离的伤感境地。

虽然这本书讲述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故事,但是我想我们身为老师,那些可爱的学生不正相当于我们的孩子么,拿出一颗对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们会健康成长,我们也会一点点蜕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2009年我经常想给我的爸爸写信,很早就买了邮票和信封,可无从下笔,他从不上网,拒绝电脑,拒绝手机,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饭买菜看报煮中饭睡午觉看报看电视煮晚饭看报看电视,周末雷打不动的麻将。虽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办公室学习用电脑玩吃豆子游戏,虽然儿时每个周末爸爸都带家人去云峰剧院看电影,虽然记得他喜欢教我写毛笔字画工笔画,虽然爸爸经常带我去上海动物园看熊猫,去外滩看和平饭店,他会说:看到那个绿色的金字塔顶吗?

里面有我们设的监视系统。虽然爸爸对我的同学和蔼可亲让高中同学至今记得四个菜的早餐。可最近这15年,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交集,包括整个现代社会都和他没有交集。

这些年来,爸爸和我们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报纸和杂志。购买《南方周末》的第一期还没有结束。读三联画也很严肃。唯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尝试过跳舞毯。后来,他住在上海。他是个局外人。

他生活在地球上。佛陀来自火星。在我和哥哥的思想里,他从不提问,甚至从不关心。他封锁了自己的思想,不想了解我们。

我努力回忆是怎么样的事件使以往那个年青的,虽然忠厚但快乐的父亲,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顽固。我甚至用公公60岁学驾驶,练刻章,爱钓鱼等等来刺激爸爸,虽然事实上爸爸过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语言。

既然我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工作,似乎我有权在家里说话,这可能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的表现。无论我换什么工作,换哪个城市生活,爸爸都没有意见,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离开上海去南方时,爸爸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已经遗落在无数次搬迁中,可内容一直记得,他说他这么多年没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也无权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只是任何时候,我想回家的时候,他和妈妈都在家等我。

因为这封信,我坚持认为我和爸爸,是有种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认,我还是这么意念着,不同于和妈妈可以家长里短谈东论西的默契,就是心底头觉得我这个女儿,在他心底固执地占了个坑。现在因为我也为人母了,所以有种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动我想在坑里种出花儿来。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无疑是个促进器。那我为什么不回信呢?我好像错过了一次,现在更难了。

我反思自己,感到惭愧。我也对道德的正反两方面感到困惑,为了应付自己的摔跤,我避开了家人甚至整个城市。也为认识自己已经平庸而不忿。

看到嘉绘,有时也会思虑,将来我和她的沟通会变成怎样。她日后的选择,包括对我的选择的质疑,我能否全盘接受呢?

我希望我能一直学习,做一个女儿和一个母亲。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5)

在网上购买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是因为看了她的《孩子你慢慢的来》被里面女性对孩子细腻的情感所吸引,想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母亲与儿子沟通的或者如教育儿子的亲子书。

用了几个晚上,陆续的把这些书信读完,才感到这并不单纯是一个母子沟通的书信。里面更多的,也就是她更有意义的地方,是思考。无论是教授的母亲和十七八岁学生的儿子。他们能就很多课题,来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而且,很多问题。例如对于民主、对于贫富差距、对于政治思想、对品味或者生命等方面的对话和思考。我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曾想象过的。我现在还记得,1997年-----去世的时候,我在高中,电视媒体上在报道这位伟人的功绩。学校将了半旗,并举行了追掉会。全校的同学们,初中的和高中的一起,排队到学校礼堂里,穿着深色(蓝或者黑)的衣服,带着统一配发的百花,表情凝重的去参加追掉会。

在参加的过程中,电视直播着--的讲话,并且在-讲话过程中流泪的时候,我也感到,我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也不由自主的流泪。但看到周围的同学。很多都是茫然的再走形式,或者压根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政治,我们的课本虽然学了。但对他真正的理解确是非常的浅薄,学校这生活的周围,也没有人真正对这些关心过,或者给过你更好的分析。所以,觉得安德烈在这个年龄有这么多自己的看法,并那么幸运可以与他的母亲进行这类问题的探讨和沟通。

第二次是在1999年,南斯拉夫轰炸大使馆的时候,大学进行了聚会游行。我没有去参加。理由有两个,第一是开会第一课我们的教导主任给我们将过,89年的动乱,大学生被利用。要看清情况。学生运动的背后都会有政治势力,所以,学生在没有弄清真正形势的时候,不要去充当炮灰。这句话至今记忆深刻,理由二,我确实感觉自己对于政治有种天生的弱智和抵制。觉得是那好像是一个我无法进入的世界,我也无法那个领域去展现我的爱国激情。所以我才不会去参加。

我处于安德烈的时代与龙应台老师的时代中间。是个七十年代的人。我对于童年的记忆,平淡、资源的田野画面。我的童年在农村,父亲是普通的教师,母亲是有着高中学历的普通农家妇女。在八岁的时候,父亲将我和弟弟及母亲一家从农村带出来。到了镇上上,然后,在到县城里。在大学之前,虽然也搬过几次家。但并不是那么频繁,对我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八岁之前在农村,8岁那年从农村搬到镇里,第一次搬家,一住8年,中间换了几次房子,都是单位分的。但没有换单位,一直过了8年,8年后16到了县城,住了两年学校家属院,93年在县城买了文教局给老师的房子。但年花了3万元。一直到今天。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家里没有搬家或者频繁调动工作,是否也是出于对我和弟弟的考虑。我从镇到县城正好是要升高中。但弟弟那时在上小学。大概他体会了一下从落后的地方到现场后的感觉。

我的自我觉醒时在高中,比安德烈和菲利普都要晚的,他们15岁孩子的对话,独立的意识,思考的问题,很多是我到大学都没思考过的。当年我在16岁的时候,也是忽然间认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周围一起生活的老师,也是非常普通平庸的人。他们并不像以往心目中想象的那么高大。他们的思想也未必正确,甚至有些地方也没有见解。我很庆幸在那个时候获得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够去思考。但思考问题的领域,仍是比较有限,更多停留在友情、爱、人生等上面。对于社会问题、文化问题、道德问题等的思考是茫然的,是自己溜进去了。但没有目的,也没有受到任何指引的溜达了一圈。懵懵懂懂的。所以说。母亲是能够深深影响孩子的。虽然不一定使他变得特别优秀或者和自已一样,但会引导他的思维方式。

我的孩子现在3岁7个月。未来的日子,也会成长成一个个性十足的英俊少年、成人。信里有些情况我感觉也是将来我和孩子相处会遇到的。里面有一个母亲深深的爱,说的非常好。母亲对儿子的爱,是背后的。看着他,离你越来越远。我儿子对我的独立宣言会在什么时候,有时我也会想,未来在我儿子的眼中。我又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呢?或者会留下什么给我的儿子。会使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更加明澈、快乐、坚强。

这是本值得保留的书。里面有很多智慧的话语,思维延展的过程,也有深厚的母爱,并告诉你,该如何去爱,去沟通。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6)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首次出版于2008年12月。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1、可是,生命往往被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给决定了。

2、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

3、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老房子:你住在他里面,他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去和房子说话,去沟通,去体贴他,讨好他,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4、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5、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6、和你的缘分,只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7、难道,你已经知道“毕业”藏着极深的隐喻?难道,你已经知道,你不仅仅只在离开你的小镇,你的朋友,你同时在离开人生里几乎是唯一的一段纯洁无忧的生活。离开一个懵懂少年的自己,而且是永远的离开?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洗,滚滚扑面,在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8、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9、这个世界变得那么快,讯息那么多,那么满,我们脑子里根本就塞不下那么多事情了。

10、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11、在徒步去的街头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在一个暖暖的秋天午后,感觉风轻轻吹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窄巷,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着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

12、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13、毕竟,一个地方如果你只是过客,你是不会那么关心和认真的。

14、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讲。

15、中年父母的受挫,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

16、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17、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18、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19、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20、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1、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2、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3、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4、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5、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

6、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孤独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

7、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8、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9、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10、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11、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

12、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13、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14、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能可以天天去讲。

15、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16、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相关文章:

1、2021年《巴黎圣母院》学生最新读书笔记

2、《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

3、我们仨读书笔记个人赏析

4、小学生呐喊读书笔记个人感悟

5、实用的读书笔记

6、《做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3000字

7、《爱的教育》读书笔记阅读感想

8、最新老人与海学生读书笔记2022

9、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10、2021年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11、202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12、2022年最新学生水浒传读书笔记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7)

老屋——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站在时代的潮流中,站在集中,在潮流的尽头,就是老房子

所谓的老屋,就是一位披着破碎的外衣的老人,额头上是沉甸甸的皱纹,佝偻着身子,被四周一墙之隔的房屋压得喘不过气,与其他像他一样的老人们一同相伴,深居在城市的一角。

而在每个老屋里,都住着老人。这里静的孤单,静的祥和。

小时候,最喜欢在老人们的怀里,即使能走了,能跳了,能跑了,但依旧依赖着那温暖的怀抱。喜欢奶奶那沧桑但触过半辈子阳光的手在自己的小肚腩上,轻压,绕着圈子,转啊转,就像奶奶杯子里的菊花,在温水里如一艘小船打着圈,顺着,绕着,慢慢地,静静地。闭上你的眼睛,但在你面前是从你嘴里掉下来的熟悉的当地话:

小宝宝,不要怕,揉一揉,肚子就不疼了。

后来呢,奶奶耳朵不行了。听不清话了。我们一家三个人搬出了老屋。

跟四周邻居打了招呼,便牵住父母的手,往新家的路上走。回头看,爷爷在铁门,奶奶在窗台。老房子,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因为上小学,我可以每天去老房子做作业,然后爸爸会带我回新家。爸爸总是上楼,问爷爷奶奶最近的情况,然后带我回家。“爷爷奶奶,再见。

” 回头看,爷爷在铁门,奶奶在窗台。老屋,好像更远了,更模糊了。

再后来,变成了每周一次。

窗台口的身影,渐渐模糊,终于消失。

铁门的身影也变得模糊,最后消失在老房子里。

临走前,楼梯上的脚步声变得昏暗,最后消失了。

唯一不变的习惯是在楼下经过老路时抬头看窗户。静静地,然后才往楼道里走。奇怪的是,直到现在依旧没有戒掉这个毛病。

“爷爷,为什么你现在不在窗口望我了!”

“你长大了啊,爷爷要放手了!”……

“天这么晚了,让你爸和你在这儿留下吃顿饭吧。”

“家里有菜。”

“是吗……”

“爸,身体怎么样啊!”

“好,好的很,别担心……”

“那我走了,爸”

“那个”

“怎么了,爸”

“没事,路上小心点”

父母亲,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爸,你老了肯定跟爷爷一样。总是无故的发呆。”

“那时候你肯定早就搬出去了。”

“应该吧,但我会回来看你的。”

“唉,你长大了,我也要跟你爷爷一样了……”

亲爱安德烈的感悟(篇8)

这是我第一读次龙应台的书,感触非常深。

这本书让我找着了知音。也许现在的我们常常被人评价自私,我觉得万分无奈,我只是在追求自由,自由和自私,搭的着边吗?与家长的有些谈话,进行到一半就无法再次继续,因为隔阂太大,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刚刚稍有成长的人,依旧没有太理性的思想,随性是我的个性,却常常被称作自私,总觉得没人理解我。

现在的我,还没有太多的顾虑,说话或许坦率了些,但我觉得的这并不是自私。可是大多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就该服从于他们,所以小时候爱黏着父母的“跟屁虫”渐渐不见了,他们逐渐变得独立,不愿与父母交谈,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与父母形同陌生人。打开书页,一封信接着一封,仔细描绘着龙应台与安德烈如何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书面上写道: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母亲有八分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这是如今典型的一对母子。我们的父母,总爱发掘我们的小秘密,我们做的事总存有疑心,而我们刻意疏离,只喜欢与同龄人交流,做事显得张扬。我们之所以会和父母有如此之大的隔阂,完全因为我们是两代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环境的成长,如果要双方心平气和的谈话,也许像龙教授那样以书信方式,倒是个不错的想法。现代的父母,想尽方法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可是我们奔向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而我们的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不一个时代的人,不一个世界的思想。我们所希望的是父母迁就于我们,而父母希望的是听从于他们,这样,我们的代沟只能是越来越大。假若父母愿意理性的迁就我们,那交谈就容易多了,谈话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可它至少给双方搭了一条线,开了一扇窗。

父母总是尝试着在我们的世界里找一条缝隙钻进来,即便我们的共通点不多,这也许就是隔阂中的爱。

亲爱安德烈感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