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群学网 >发言稿 >导航

2025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汇总7篇)

发布时间:2025-02-06

2025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汇总7篇)。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学会并熟练吟唱一首春节童谣,理解童谣中涉及的春节习俗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唱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春节童谣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节奏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童谣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

童谣选择:选择一首适合一年级学生吟唱的春节童谣,如《新年到》。

童谣内容: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爷爷奶奶齐欢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春节喜庆的.音乐,营造节日氛围,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音乐是哪个节日的吗?”引导学生说出“春节”,并简单介绍春节的意义。

二、学习童谣

1. 教师示范:教师先完整吟唱一遍童谣,注意语速适中,节奏清晰,表情丰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学生跟读: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童谣,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读出童谣的内容。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轮流吟唱童谣,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三、理解童谣

1. 提问互动:教师提问童谣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如“放鞭炮”、“耍龙灯”、“踩高跷”等,让学生回答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习俗的含义。

2. 情境模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小鞭炮、龙灯模型等,让学生模拟童谣中的场景,增加趣味性。

四、表演童谣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童谣表演,可以加入舞蹈、道具等元素,让童谣更加生动有趣。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同学共同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节童谣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的童谣,共同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曙光”第9课内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文艺复兴运动,随着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推动,手工工场在西欧开始出现,同时在农业领域出现了租地农庄,这具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之后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同时还介绍了其代表人物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品,以此来呈现人文主义这一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文艺复兴的时间和性质、人文主义精神、文学与美术三杰及其代表作。

( 2)理解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材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反思的能力。

2、以文艺巨匠的思想及其作品为依托,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体会人文主义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了解,知道思想解放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内容的分析,理解其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艺复兴运动实质、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难点】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意大利风景》视频。

师:意大利的风景美丽吗?

学生答:美丽极了。

师:意大利不仅有美丽的风景,历史上还产生了灿烂的文化,现在欧洲发达国家盛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在意大利产生并发展而成的。今天,就让我们回到14、15世纪的意大利,去领略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吧。

新课讲授:

师:本单元标题为“近代社会的曙光”,由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到了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所谓的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它开始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于一战爆发前。

(一)文艺复兴运动

学生阅读课文44——45页“思想解放运动”一目,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时间及最先兴起的国家。

学生回答: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欧洲各国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农场成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中古时期,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主宰了欧洲人的生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时间: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

国家:意大利。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中圈划重点知识;学生之间交流并展示自学结果,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教师: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而发起的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那么,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人文主义。

教师: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多媒体出示“人文主义与封建神学的不同思想”表格,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拓展: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只反对教会的精神统治,并不反对信仰基督教。

师生探讨:新兴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借助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神学?

教师归纳: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排挤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

多媒体出示关于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的两则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辩论完成后汇报结果。教师进行补充。

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出示问题: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回答: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二) 但丁与神曲

猜猜他是谁:1、他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他的代表作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3、他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学生回答:先驱:但丁。代表作:长诗《神曲》。

教师:《神曲》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组成。《神曲》描写了人类战胜邪恶、到达人生真善美境界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故事,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各种罪恶,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贪婪,赞美了现世生活,歌颂了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评价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那么,《神曲》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艺术大师达·芬奇

教师:出示达芬奇的发明,并让学生猜是谁的作品。

学生:达·芬奇

教师:达·芬奇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除了艺术外,在数学、物理、生物、解剖、地理、工程和军事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达·芬奇在绘画领域的代表作有哪些?

学生回答: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

课件出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学生欣赏,体会人文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对人文主义的认识。

(四)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教师: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主题的创意灵感将来自于他,现场朗诵了他的戏剧《暴风雨》当中的台词。他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誉为西方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是谁?

学生回答:莎士比亚。

学生阅读课本47页小字内容,了解《哈姆雷特》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对《哈姆雷特》内容的了解,知道莎士比亚作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教师: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剧作分为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三大类。那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哪些?

学生回答:《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也是他的名剧。

多媒体出示表格:文艺复兴时期名人及其代表作。

学生看书并讨论后完成。

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性的解放,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文化和教会统治对人性的禁锢。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恢复,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它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下发生的,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武器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创立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模式,为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它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板书设计: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文 背景

艺 文艺复兴 时间

复 最早出现国家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兴 但丁:《神曲》

运 代表人物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动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祝福老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情。

2、通过儿歌和制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并尝试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技能制作礼物送给老师。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尊敬之情。

2、将老师为小朋友做事和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照片布置成“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3、教师为幼儿制作的小礼物若干,儿歌《我的老师真正好》录音带。

4、卡纸、彩纸、彩笔、印章、胶水等各种手工制作材料和工具。

活动过程:

一、可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请幼儿观看“老师爱我”的照片展。引导幼儿谈谈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三、学说儿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四、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的方式为老师庆祝节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为老师制作礼物。

五、请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如:画一幅画,制作贺卡、好看的花等。

六、师生互送礼物,并说一句祝福或感谢的话。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诗。

2、在“拓展活动”“看一看”环节学习有序观察,在“说一说”环节体会有感情地表达。

3、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春节时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

三、课前准备(前置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千家诗》中,我们学过一首诗《元日》,谁能给大家朗诵一下?指名背诵,全班齐背诵。

你知道“元日”是指哪一天吗?

学生回答:元日是指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伴着这首诗,让我们走进春节,了解春节。

(二)、学生分组自学

思考题:

1春节在哪一天?在古代称为什么?

2春节的起源?(春节是怎么来的?)

(三)、讨论

1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知道,春节在正月初一,在古代称为“元日”“元旦”,俗称“过年”

2春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年的起源》

老师播放视频故事《年的起源》

(四)、拓展活动

你知道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

教后小记: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和故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现在,让我们仍然回到春节那快乐祥和的日子里。在我们的记忆里,春节期间,除了课文里介绍的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相互拜年,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庆祝活动。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音乐节拍特点。

2、认识打击乐器:铃鼓、碰钟、沙锤,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3、学生通过演唱歌曲能感受过新年的音乐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咙咚锵》老师说: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过新年的?……老师总结:我们中国人都是敲锣打鼓,放鞭炮,扭秧歌,吃饺子,这样来庆祝新年的。

那么,你知道英国人是怎么过新年的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英国新年狂欢节的照片。这组照片是20xx.12.31在英国的纽卡斯尔拍摄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想加入他们的队伍吗?好,全体起立。让我们也去感受一下新年的`氛围吧!放《新年好》师生跳圆舞曲。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英国儿歌《新年好》。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用肢体感受歌曲的节拍。了解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不用说,感受到就可以。)

2、再听歌曲:跳圆舞曲(分解动作到位)

3、跟老师的琴演唱歌曲

4、处理歌曲:语言启发的同时结合动作来理解(不要替代学生)

“新年好,新年好”:是人们相互问候声,要唱的亲切、轻快、柔和;(做抱拳的动作)

“祝贺大家新年好”问候众人,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力度要稍强些,字与字间要唱的连贯;(由下而上双手划一个大圆圈,然后再胸前抱拳)

“我们唱歌,我们跳舞”应唱的轻快、跳跃,表现心情高兴、步履轻盈;(简单的挽花动作)

最后一句“祝贺大家新年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的流露,要唱的饱满、充实。(动作同第二句,由上而下也是画一个大大的圆圈,然后再胸前抱拳祝福大家)

5、分组演唱;个别展示。

6、加入打击乐器: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样小乐器,你觉得用哪种乐器伴奏好?如何伴奏?(铃鼓、碰钟、沙锤)学生说出伴奏方案,大家一起尝试,然后给歌曲伴奏。

7、播放英文版《新年好》

先来欣赏一下;然后合着音乐跳圆舞曲。

三、拓展:

刚才我们欣赏了20xx年英国的新年狂欢节的照片,你知道他们传统的庆祝新年的习俗是什么吗?

课件1、英国:开门大吉、打井水(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个习俗)

老师:世界各国庆祝新年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你知道哪个国家的习俗?

课件2、德国:钱包放鱼鳞,爬高祈好运

课件3、巴西:登山追幸福,见面捏耳朵

课件4、日本:寺院祷好运,吃素祈康寿

课件5、印度:禁食泪双流,“洒红”迎新年

四、作业:

请小朋友回去搜集一下世界各国庆祝新年的图片和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新文化运动幼儿园教案 篇7

一、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

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教师讲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简要介绍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雅典学院》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来50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以他们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一些还是当时的人物,他们各自的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同时反映了人们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在此基础上,提问:(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

【学生】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

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教师】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外,意大利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境内保留许多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典籍。各城市与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有着长期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拜占廷帝国灭亡后,深通古希腊文化的学者和大量典籍流入意大利,研究和鉴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意大利蔚然成风。

2、实质:

【教师】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来反封建呢?

【学生】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而欧洲教会势力很强大,不能直接提出反封建。

3、核心:人文主义

【教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呢?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4、成就:

(1)“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①薄伽丘:(图片)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图片)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图片)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图片)

5、意义:

【教师】通过前面对文艺复兴的整体了解,这场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在学生问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举例:天文学的“日心说”,物理学的伽利略、牛顿,生物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新航路的'开辟受到人文精神的鼓舞。)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学生】:不反对宗教,只是揭露天主教统治的腐败,反对天主教宣传的禁欲思想。

【过渡】文艺复兴并没有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天主教会,而是对教会势力抱有一种和解的态度,而真正提出反天主教会统治的是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

二、宗教改革

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宗教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宗教有个基本的了解,如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哪里?

【教师】世界三大宗教指:佛教、基督教。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目前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城国,这个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一个高岗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现在让我们回到16世纪的欧洲,一起关注下这场宗教改革运动。

展示三段关于天主教在欧洲统治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再归纳总结。

1、背景:

①天主教对欧洲的政治、精神控制和经济压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们对天主教的统治产生质疑。

③德意志成为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激化。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总结: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2、序幕: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3、内容:

通过展示《九十五条论纲》的资料,让学生归纳并理解马丁·路德的主张。

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解释“因信称义”和“因行称义”的区别)

②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③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教师】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其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分析: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4、结果:形成了新教

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5、性质: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 治运动。

6、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精神,如果说文艺复兴启迪了知识阶层的人文精神,那么宗教改革则直接激发了普通大众的人文思想,意义更加深远。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八、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起人文主义传统。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两场运动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精神——反封建。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展示自我的表现,其实正体现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人文主义。

九、板书设计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背景(原因):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 背景

实质(性质) 序幕

核心:人文主义 内容:“因信称义”

成就: 性质:

意义: 意义: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一些问题很容易解决,故而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针对课标要求的教学重难点,从导入新课到教学过程的讲授,再到课堂小结,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层层思考,环环相扣,通过图片展示和史料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整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教学目的。唯一不足的是时间如能宽裕些,对个别问题的探讨会更深入。

相关文章

更多>